現場直擊:煤泥烘干機助力山西老礦區煤泥"變廢為寶"
? 秋日的呂梁山麓,滿載煤泥的卡車在山西焦煤集團斜溝煤礦排成長龍。與傳統印象中粉塵漫天的場景不同,這些黝黑的泥漿正被送入一座銀灰色大型裝置——國內shou套智能化煤泥烘干系統。"過去這些‘工業廢料’每噸倒貼30元處理費,現在烘干后熱值提升到4000大卡,成了電廠搶購的香餑餑。"工區主任王建國抹了把汗,身后設備顯示屏跳動著實時數據:含水率從28%降至12%,每小時處理量達45噸。
? 這臺三層樓高的烘干機藏著老礦區的轉型密碼:①熱風循環系統采用電廠余熱,能耗較傳統工藝降低62%;②智能傳感網絡自動調節滾筒轉速,使煤泥受熱均勻度提升至98%;③尾氣凈化塔將粉塵排放控制在15mg/m3以下,遠超國標。"就像給煤泥做‘SPA’。"技術員李芳演示著中控平臺,屏幕上三維模型顯示物料在滾筒內的運動軌跡。該設備投運半年,已消化煤泥23萬噸,創造經濟效益超4000萬元。
? 在烘干車間,32歲的張建軍正用AR眼鏡巡檢設備。"以前每天扛鐵鍬運煤渣,現在要懂熱力學曲線和DCS系統。"他所在的班組有6人考取了特種設備操作證。更驚喜的是周邊村民——烘干后的煤泥顆粒被制成蜂窩煤,留守老人王翠花算賬:"一塊成本省3毛,冬天能少花500塊取暖費。"
? 循環經濟鏈正在成型,烘干后的煤泥正催生新的產業生態:①鄰近的興縣電廠將熱值穩定的烘干煤泥摻燒比例提至15%;②當地建材企業開發出煤泥基墻體材料,抗壓強度超國家標準20%;③礦區配套建設了3個光伏大棚,利用烘干車間屋頂發電。"這不僅是技術升級,更是思維革新。"中國礦業大學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周明評價,"山西正把‘黑色包袱’變成綠色發展的新支點。"隨著二期項目啟動,這套模式將在全省8大礦區推廣,預計年處理煤泥將突破500萬噸。



聯系人:周經理
固定電話:
電子郵箱:#=@
公司地址:
工業烘干機
木材烘干機
煤泥烘干機
糧食烘干機
蔬菜烘干機
藥材烘干機